网上有关“秦腔戏曲名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秦腔戏曲名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春秋笔》 、《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 、《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 、《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 、《白蛇传》、《梵王宫》、《法门寺》 、
《铁公鸡》、《长坂坡》、《卖华山》 、《临潼山》、《斩单通》、《取洛阳》 、《三娘教子》、《柜中缘》、《反延安》 、《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
秦腔介绍:
秦腔(Qinqiang Opera), 别称梆子腔 ,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 ” 。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 ,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 、完整的表演体系 ,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 ,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秦腔服饰类型及其代表意义:
秦腔的服饰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 ,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律性的程式,尺寸的大小 、质地的优劣、纹饰的选择。色泽的浓淡以及各种颜色,都有着独特的寓意。观众通过戏中角色所穿服饰的色彩 ,大致可以了解和判断他们的年龄、身份 、贫富、少壮及其基本性格和情感 。
1、服饰的宽 、大、长、直:代表文 、富;短、小、窄、曲,代表武 、贫。
2、服饰厚、重 、滑:代表文、富;轻、薄 、软、素代表武、贫。
3 、龙、虎、山 、石:完整寓示刚强;
4、花、鸟、虫 、鱼:零乱寓示智慧;
5、静物、花草简单:寓示善良;
6 、狼、狗、鹰 、雕复杂、纷乱:寓示凶猛;
7、蝴蝶 、花卉细小、素洁:寓示美丽、窈窕 。
8 、深、素、暗:寓示老、穷;
9 、浅、艳、明:寓示少 、富。
10、白色:寓示公正、纯洁 、端庄、正直、少壮。
11 、黑色:寓示清廉、凝重、严肃 、粗豪、愚蠢、贫寒、愁苦 、微贱 。
12、红色:寓示伟大、热忱 、忠耿、喜庆、可怕 、危险。
13、**:寓示尊贵、明朗 、稳练、衰老、无力。
14 、绿色:寓示鲁莽、倔强、乖谬、险诈 。
15 、粉色:寓示聪明、活泼、风流 、浪漫、荒唐、妖艳 、*荡、轻佻。
16、蓝色:寓示青春 、敏锐、朝气、正派 、义气、轻快。
17、雪青色:寓示优美、秀丽 、柔和、舒适 。
18、葱绿色:寓示智慧 、宁静、沉默、安详。
19 、紫色:寓示森严、持重、忍耐 、果断。
20、古铜色:寓示老迈、慈祥 、苍劲、周密。
21、灰色:寓示软弱、不定 、两可、冷淡 。
百度百科-秦腔 (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于秦国,当地戏曲称之为“秦腔” ,为什么又称“椰子腔 ”?
秦腔
秦腔(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Qinqiang Opera),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 ,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古时陕西 、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 ,故又名“梆子腔 ”。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 ,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 、豪放,富有夸张性 ,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Ⅳ-16 。
脸谱
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 、生动和美观 ,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 ,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 、神奇的特点 ,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 ,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 ,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暴” ,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
秦腔脸谱历史悠久,在陕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陕、甘两省的秦腔由于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故在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 ,比如甘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甘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陕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脸谱。
秦腔脸谱作为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的舞台美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 ,体系完整,与京剧脸谱 、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 。
秦腔脸谱 ,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体系,多年来一直保持。对于秦腔脸谱的特点及其与京剧脸谱的关系 ,著名京剧研究家、京剧脸谱绘制大家、九十余岁高龄的刘曾复先生在《浅谈秦腔脸谱》一文中有精彩的论述:“在发展中,京剧也很自然地向花部中重要剧种秦腔吸取非常有益的经验,包括脸谱。
秦腔脸谱总的来说比现行京剧净角脸谱复杂 ,特别是眉眼花纹比较碎。现行京剧净角脸谱虽然比较简单整齐,但是京剧早年的脸谱中许多碎脸和歪脸的花纹还是细碎的 。秦腔脸谱的复杂表明它比现行京剧净角脸谱古典。
秦腔脸谱中有许多脸谱与京剧脸谱大同小异,例如关羽 、包拯、孟良、焦赞 、呼延赞、李元霸等。……京剧界中有一种传统的说法,秦腔歪脸勾得好 。
现行京剧净角脸谱歪脸较少 ,京剧早年的净角脸谱中歪脸则较多。《定军山》夏侯渊、《反西凉》许褚 、《白水滩》青面虎等早年都勾歪脸,但是今天的京剧中这些角色都改用正脸了。今天京剧净角脸谱在歪脸的应用上不如秦腔脸谱古典 。 ”
题材
秦腔所演的剧目数以万计,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 ,题材广泛,内容纷繁。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 ,据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现省艺术研究所)1958年挖掘整理的统计仅存约3000多本。这些剧目主要以反映历史事件的悲剧、正剧居多,表现民间生活、婚姻爱情的剧目有占有一定比例 。历史剧多是取才于“列国” 、“三国”、“杨家将 ”、“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其中三国戏有108个 ,杨家将戏有85个。其他题材还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辛亥革命后,西安易俗社30多位剧作家共编辑出了550多个剧本,其中孙仁玉 、范紫东、高培支、李桐轩 、李约祉五人成就最高 ,这些剧目中,《三回头》、《三滴血》、《夺锦楼》 、《双锦衣》、《软玉屏》、《柜中缘》 、《小姑贤》、《庚娘传》、《韩宝英》等成为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 。另外,在革命边区也涌现出了一批秦腔现代戏剧作家,创作剧本计有200多个 ,其中以翎成就最高,代表剧目有《血泪仇》 、《一家人》、《穷人恨》等等。建国后整理、改编的剧目有《游龟山》、《游西湖》 、《三滴血》、《赵氏孤儿》、《窦娥冤》 、《铡美案》、《破宁国》、《四进士》 、《白蛇传》、《法门寺》、《烈火扬州》等,创作的现代戏中以《三世仇》 、《祝福》、《西安事变》等影响较大。
唱词
秦腔唱词结构是齐言体 ,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整齐。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以归纳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结束”的过程 ,也即打板节奏从慢到略快、快 、极快、结束以前的渐慢、最终结束的过程 。演唱者根据这种循序渐进的节奏,层层推入地展开故事情节。那么如何来改变节奏的快慢呢?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 ”起的作用。
秦腔属于板式变化体剧种,有二六板、慢板 、带板、垫板、二倒板 、滚板等六大板式 。二六板就是两个“六板” ,一个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强拍。其它各种板式都是将二六板加快、减慢、自由 、转板等变化而成的。这样艺术家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使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情感了 。
唱腔
咸阳秦腔唱腔 ,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 ”(又称花音)
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 、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 、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健 ,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 。秦腔板式分为一板三眼 、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四种。板腔称谓有慢板、拦头板 、一锤安板、阴司板、二六板 、拉锤二六板、带板、尖板 、滚板、二导板、双锤板等。
总归称是六大板头 、慢板、带板、垫板、二导板和滚板 。秦腔曲牌分为弦索类 、击乐类、唢呐类、笙管类 、海笛类、套曲类共6种。早期乐队分文、武两部6人。
角色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老生分安工老生 、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靠把须生 、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 、贫生 ,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带青衣 ,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 、泼辣旦、武旦,媒旦 ,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 、武丑 。
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 、老旦、花脸多角重唱 ,所以也叫做“唱乱弹”。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 ”,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 。其表演技艺质朴、朴实 、粗犷、细腻、深刻 、优美 ,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 ,程式严谨,技巧丰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马、拉架子、吐火、吹火 、喷火、担子功、梢子功 、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 、鞭扫灯花、顶灯、咬牙 、耍火棍、跌扑、髯口 、跷工、獠牙、帽翅功等。
伴奏
秦腔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 、二胡、笛、三弦 、琵琶、扬琴、唢呐 、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有暴鼓 、干鼓、堂鼓、句锣 、小锣、马锣、铙钹、铰子 、梆子等 。秦腔中最主要的乐器当然是板胡 ,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色。
秦腔的唱腔艺术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 ,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适合表现悲愤、怀念 、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 、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 。板路有〔二六板〕 、〔慢板〕、〔箭板〕、〔二倒板〕 、〔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 ,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 、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 。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 ,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 、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 ,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 。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 ,如《白逼宫》中汉献帝的哭音乱弹,要唱五十多句,讲究唱得潇洒自然 ,优美动听,民间称做“酥板乱弹 ”。《下河东》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斩李广》的七十二个再不能 ,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脸唱腔讲究“将音”和“嗷音”,调高难唱,能者则成名家 。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 、海笛、笙管、昆曲 、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秦腔的音乐伴奏 ,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胆 ”。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 ,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 。伴奏音乐擅奏老调,音高为“三眼调”。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调(即下把拉法)。
历史渊源
秦腔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与厚重的文化背景 。在秦腔发展与传播的各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 ,都深深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 ,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 ,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 ”,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 ,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 ,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乱弹” ,词在中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 、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 ” ,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秦腔历史悠久 ,明代万历间(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 ,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
然而,它的起源,众说不一 ,大体有形成于秦代(或先秦),形成于唐代,形成于明代三种说法。《钵中莲》是江南无名氏之作 ,证明已传播到江南。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据此 ,秦腔在明中叶当已形成 。另据调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创办的华庆班,曾驰名甘、陕一带。后来 ,秦腔在陕西省内又发展成东 、西、中、南四路。东路即同州梆子,西路即西府秦腔,南路演变为汉调桄桄,中路为西安乱弹 ,即今通常所称的秦腔 。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 ,他所作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 。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 ,甘 、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 。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 ,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
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流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秦腔又名“秦声”“乱弹 ”“梆子腔”。民间俗称“大戏” ,清代中叶以后,北京等地亦称“西秦腔 ”“山陕梆子” 。秦腔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 、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中府西安地区的 ,称“西安乱弹 ”(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秦腔流传十分广泛 ,盛行于陕西的关中、商洛、汉中等地,流行区域西抵陇州,东至潼关 ,北达榆林,南过宁强,向外曾流行至京 、津、冀、鲁 、豫、皖、浙、赣 、湘、鄂、粤 、桂、川、滇 、青、宁、新 、藏等省区。1949年后还传至台湾 ,域外远达吉尔吉斯斯坦 。
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时期。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 ,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 、锦绣班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前后出现的张鼎望《秦腔论》,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吴长元《燕兰小谱》、周元鼎《影戏论》,都是较有影响的论述秦腔著作 。《秦云撷英小谱》载:“西安乐部著名者凡三十六。 ”这些班社均为秦腔班社 ,每个班社均拥有一批有影响的.艺人。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秦腔演员魏长生曾三次到北京演出,使京腔六大班几无人过问 ,不少昆曲 、京腔艺人改习秦腔 。此后半个多世纪,秦腔几乎一直是北京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戏曲剧种,同时也是流行全国许多地区的剧种。就清代有关史料统计 ,当时除山海关以外的东北三省尚未有秦腔的足迹外,其他各省都有流行。在流行过程中,秦腔与其他戏曲形式和民间艺术结合 ,逐渐递变形成各地多种多样的梆子声腔剧种,秦腔在各地流行的地位遂被代替而渐趋缩小 。至清末,又变成流行于西北一带的地方剧种。
1912年 ,在西安成立了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陕西易俗社,对秦腔剧目、音乐唱腔、表演艺术 、导演、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革新,并大量编演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目。在此影响下,山东、河北 、天津、甘肃、宁夏等地 ,都相继成立了仿陕西易俗社建制的戏曲团体。如山东 、河北、天津的易俗社、甘肃的化俗学社 、平乐学社、宁夏的觉民学社等 。易俗社曾先后两次赴北平、武汉和甘肃等地演出。西安先后成立的还有三意社等秦腔班社。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秦腔艺术工作者,为戏曲表现革命的现实生活 ,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1938年7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 ,紧密配合革命斗争,创作排演了大批新秦腔剧目,如《血泪仇》等。彭德怀同志在给《血泪仇》作者马健翎的信中说:“为广大贫苦劳动人民、革命战士热烈欢迎 ,为发动群众组织起来有力的武器。”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还特此授予马健翎“人民艺术家 ”称号,民众剧团获得了“特等模范”的奖旗 。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 、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 、区陆续在县级以上建立了专业秦腔剧团 ,至20世纪80年代初,共达三百多个,其省属剧团有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剧团、甘肃省秦腔团、宁夏回族自治区秦剧团 、青海省秦剧团(后改为西宁市秦腔剧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猛进剧团。此外,各地还建立戏曲学校 ,为繁荣秦腔艺术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文化特征
语言
秦腔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所以它一大的特点是所谓的唱、念全都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的,同时也融入了我国汉唐时期的一些诗 、词、曲的语言 ,这些语言特点与音乐特点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秦腔艺术独特的声腔风格,即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 、语气硬朗结实等风格 。
秦腔的唱词语言节奏也是非常丰富的 ,唱词结构是永言体,唱词的句子按照表现思想内容的需要有长有短,但其句式基本上可归纳为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散文句等。常见的有十字句和七字句 ,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无韵诗歌一样排列整齐。
服饰
秦腔的服饰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律性的程式,尺寸的大小 、质地的优劣、纹饰的选择 。色泽的浓淡以及各种颜色 ,都有着独特的寓意。服饰的宽、大 、长、直代表文、富;短 、小、窄、曲,代表武 、贫。服饰厚、重、滑代表文 、富;轻、薄、软、素代表武 、贫。龙、虎、山 、石完整寓示刚强;花、鸟、虫 、鱼零乱寓示智慧;静物、花草简单寓示善良;狼、狗 、鹰、雕复杂、纷乱寓示凶猛;蝴蝶 、花卉细小、素洁寓示美丽、窈窕 。深、素 、暗寓示老、穷;浅、艳 、明寓示少、富。白色,寓示公正、纯洁 、端庄、正直、少壮。黑色,寓示清廉 、凝重、严肃、粗豪 、愚蠢、贫寒、愁苦、微贱 。红色 ,寓示伟大 、热忱、忠耿、喜庆 、可怕、危险。**,寓示尊贵、明朗 、稳练、衰老、无力。绿色,寓示鲁莽 、倔强、乖谬、险诈 。粉色 ,寓示聪明 、活泼、风流、浪漫、荒唐 、妖艳、轻佻。蓝色,寓示青春、敏锐 、朝气、正派、义气 、轻快。雪青色,寓示优美、秀丽、柔和 、舒适 。葱绿色 ,寓示智慧、宁静、沉默 、安详。紫色,寓示森严、持重、忍耐、果断。古铜色寓示老迈 、慈祥、苍劲、周密 。灰色,寓示软弱 、不定、两可、冷淡。
观众通过戏中角色所穿服饰的色彩 ,大致可以了解和判断他们的年龄 、身份、贫富、少壮及其基本性格和情感。
道具
秦腔舞台布置可简可繁,既可以是村中竹木台,两盏煤气灯 ,也可以是城中大戏院,灯火辉煌。秦腔演出秦腔道具设计巧妙 、大气,变幻莫测 。一套一桌二椅,或数套一桌二椅 ,可以变幻无穷无尽的环境支点:既可以裸桌裸椅,代表门窗墙壁,表现陋室寒窑的冷落凄情;反之 ,也可以装饰得极尽奢靡,创造皇宫的富丽堂皇。一个包袱、一根棍棒、一顶毡帽 、一块笏板,可以扎制各种物品和造型 ,或者一无所有,或者应有尽有。到了现代,则可以用纸扎出满树桃花 ,惟妙惟肖,或者火车、飞机、大炮一起上 。
分布地区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和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为南路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
甘肃秦腔主要流传在甘肃全境及周边宁夏 、青海、新疆 ,酒泉地区秦腔分布在肃州区、金塔 、瓜州、玉门、敦煌等五个县市区。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获得“秦腔”保护单位资格 。
传承价值
秦腔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并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之产物 , 可以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诸族音乐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支奇葩。
秦腔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戏曲音乐文化发展的根基 ,它深刻诠释了汉文化的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
秦腔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为研究汉族文化 、追踪古老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秦腔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 , 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它的历史性和现实功能。
传承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秦腔受到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 ,专业演出团体生存艰难,优秀演艺人才缺乏,传统表演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传承人物
马友仙:女 ,汉族,1944年4月生,祖籍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成长于陕西省咸阳市 。2009年6月 ,马友仙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申报。马友仙为秦腔艺术流派“马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 ,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艺术专家 ”证书。
贠宗翰:男,汉族,1940年1月生 ,陕西省咸阳市人2009年6月,贠宗翰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申报。贠宗翰为国家一级演员 。
李爱琴:女 ,汉族,1939年4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人。2009年6月 ,李爱琴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申报。李爱琴为国家一级演员 。
肖玉玲:女,汉族,1939年12月生 ,陕西省西安市人。2009年6月,肖玉玲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申报。肖玉玲为秦腔“肖派”创始人 ,国家一级演员 。
康少易:男,汉族,1941年5月生 ,陕西省西安市人。2009年6月,康少易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申报。康少易为秦腔武生唯一传人 ,国家一级演员 。
吕明发:男,汉族,1923年3月生 ,陕西省宝鸡市人。2009年6月,吕明发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申报。吕明发主工须生戏,为国家一级演员 。
余巧云:原名余葆贞、余宝珍 ,女,满族,1932年3月生 ,陕西省西安市人。2009 年6月,余巧云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申报。余巧云为秦腔艺术流派“余”派的创始人 ,国家一级演员。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98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作演出的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历获“文华奖 ”“中国艺术节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大奖 ,并荣登2005—2006 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同时被中宣部确定为2006年全国优秀文艺作品,受到表彰 。
2009年5月 ,秦剧《大树西迁》获“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 ”。
2005年,天水秦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秦剧《山里红》参加第三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荣获金奖。
重要活动
2000年11月3日晚,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在西安人民剧院开幕 。期间 ,还举办了梨园书画展、戏剧脸谱展 、秦腔艺术教育成果展、秦腔名家风采摄影展等活动,并且举行了2000年曹禺戏剧文学剧本奖颁奖大会,展开戏剧与秦腔艺术理论研讨 ,对70余篇论文进行了评奖。
重要演出
2019年10月2日,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2日在北京园博园开幕。
2009年5月,秦剧《大树西迁》进京为共和国60大庆献礼演出 ,参加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赴厦门参加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 。
2000年,宁夏市秦剧团在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演出《狸猫换太子》。
?梆子腔最早也称秦腔 ,流行于山西、陕西 、甘肃一带,是一种在当地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音乐风格粗犷激越 。因其以枣木梆子击节而成为梆子,清代康熙年间已传入北京
? 秦腔"形成于秦 ,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 ,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 ,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 ,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他对其他戏曲的发展和产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华文发展中的一部分.
? 秦腔又称乱弹 ,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如 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 、青海、 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 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 ,俗称“桄桄子”,是 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 、最丰富、最庞大 的声腔体系 。
?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并围绕中国古代政治 、经济、文化的中 心——长安逐步发展,经历代艺术家的创造 而形成。秦腔“形成于秦 ,精进于汉,昌明于 唐,完整于元 ,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 变 ,蔚为大观 ”。清康熙年间,陕西泾阳人张 鼎望写出《秦腔论》,此时的秦腔早已发展成 熟。到乾隆年间 ,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 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更有着直接影 响 。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 ,西安成立了易 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推出众多新剧 ,并 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尤激昂而 趋于柔和清丽,秦腔创造了中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 结构方法 ,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 系统的母体。
?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 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 持着共同的特征。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 ,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 ,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 ,以免吓坏了”。
关于“秦腔戏曲名称.”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hankuibian]投稿,不代表蝶硕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iyifang.cn/news/118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蝶硕号的签约作者“shankuibian”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秦腔戏曲名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秦腔戏曲名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春秋笔》、《八义图》...
文章不错《秦腔戏曲名称.》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