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披甲人到底多可怕”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披甲人到底多可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在众多的清宫戏中经常能看到清朝皇帝处罚犯人时的一句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句话中的宁古塔位于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下辖的宁安市,宁安的满语就叫宁古塔 ,而披甲人就是当地的官兵,因为冷兵器时代的官兵作战都要身披盔甲,因而得名?披甲人?。
那么 ,宁古塔为什么会成为犯人的流放之地呢?
在唐宋时期被流放的犯人大都发往广东,福建以及贵州等地,那时候这些地区尚未开发 ,人丁稀少,瘴气密布,可谓不毛之地。将犯了罪的人流放到这些不毛之地是想让他们吃苦受罪 ,好好改造 。
到了清朝时期,这些地方都开发很好,不再是以前的不毛之地。而宁古塔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人口稀少,加上又是苦寒之地,为了能更好的惩罚犯罪之人,清朝就将流放之地改为宁古塔。顺治十五年 ,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 。
在清朝时,犯人一听说被发配宁古塔有些干脆就自杀了,觉得死了比活受罪强。其实宁古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除了冷一点,其它方面还是蛮不错的。宁古塔山高林密,物产丰富 ,野生动物遍地都是 。东北一直流传着?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谚语。那为什么犯人会这么害怕被流放到宁古塔去呢?
主要是因为宁古塔距中原路途太多遥远,而当时的交通极为落后 ,路上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实在无法预料。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 ,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 。
就算侥幸活着到了宁古塔 ,犯人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朝老家的面貌 ,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 、满人官兵当牛做马,沦为家奴。所以 ,很多犯人为了避免受辱就宁可自杀也不愿意流放到此。
清朝后期,宁古塔已经开发得比较好了,清朝流放犯人也不再往宁古塔发配 ,而是发往新疆,比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而早年间发配在宁古塔的犯人,绝大部分就在当地安家落户 ,娶妻生子,只有小部分人返回中原老家去生活,清朝著名诗人吴兆骞就在宁古塔生活了23年,最后被康熙重臣明珠所救 ,回到了京城。
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呢?
经常看清宫剧的朋友应该多多少少都听说过宁古塔这个地方。宁古塔位于东北,是极寒之地 ,终年不见太阳,算是中国的极北之地了。
这个地方是清政府流放犯人的地方,只有罪大恶极的那些人才会享受这样的“殊荣 ” 。不过单纯的流放其实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给流放宁古塔的人再加一个身份,给“披甲人”做奴隶。所谓披甲人,就是宁古塔的一个特殊兵种。
顾名思义 ,“披甲人”就是披着盔甲的人 。清朝的披甲人就是东北的边防军,在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以后,确定了“以旗统军 ,以旗统民”的原则。
旗人在闲时耕田,打猎。到战时就披甲上阵,按照身份分为“阿哈 ”、“披甲人”、和“旗丁”三种 。
阿哈在满语里是奴隶的意思,阿哈基本都是汉人、朝鲜人。
披甲人则是降兵 ,可以是汉人 、蒙古人或者是俄罗斯人,地位上高于阿哈。
旗丁在三者中的地位最高 。
在满清入关之后,披甲人大多数留在了东北地区 ,负责看守满洲人的“龙兴之地 ”。在宁古塔地区就存在着大量的披甲人。
说了这么久,这宁古塔到底在哪呢?宁古塔就在现在的黑龙江省宁安县 。
在那个时候的人眼里,这个地方简直是人间地狱。流放到那里去的人多半都在半路上就被虎豹豺狼吃掉了 ,就算逃过这一劫,还可能会被饿昏了的当地人抓走吃了。
一到冬天,这个地方就成了寒冰地狱 ,很多人都会被寒冷和饥饿夺走生命。
宁古塔的“塔”到底在哪,现在有遗址吗?大宇很遗憾的告诉你,所谓的宁古塔完全是音译 ,意思是“六个”,也就是说在这苦寒之地,只住了六个人!由此可见这地方的条件有多恶劣 。
如果被流放的人有点文化或者地位,日子会稍微好过一些。他们会得到宁古塔本地的将军或者统帅们的特别照顾 ,有的还会被聘请成家庭教师,或者开医馆。
一旦给披甲人做奴隶,那日子就不好过了 。
本身在这个地方当兵的都不会有什么文化 ,是粗人一个,他们对自己的奴隶,想想也知道不会太好。让你光干活还好 ,有的看不顺眼再上手抽几下,或者干脆打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雍正曾规定:“凡是发配宁古塔的犯人,主人可以随意处死 。 ”
曾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学者吴兆骞所说 ,这里的努力一年四季都要耕耘,不是种田就是打围烧炭。休息?不存在的。
听上去就感觉很惨吧?但是最惨的是给披甲人做能力的女犯人 。在封建社会本身女性地位就低下,尤其是女性犯人 ,再加上奴隶的身份,那地位简直连营妓都不如。
如果女犯人长的还呦西,就会被披甲人强行从丈夫或者父母身边带走然后斯拉斯拉的。披甲人为了占有犯人的妻子,而将犯人整死的例子屡见不鲜 。
正因如此 ,很多女子在犯了事之后听说要被流放到宁古塔,宁愿寻短自尽也不愿意过去。毕竟长痛不如短痛,与其生不如死不如一死了之。
一些男犯人如果听说要让自己的妻儿一并发放 ,往往会将自己的妻儿杀死,以免他们受辱。
那时候信息闭塞,很多人不知道那边是个什么情况 ,他们总以为好死不如赖活着,但是到了那里边之后,才知道什么叫:悔不当初死 ,恨做今日生!
难道这些被流放的犯人不会试图逃跑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想一下,从北京到宁古塔有几千里,路上荒无人烟 。按着官道走 ,还能看见条路,偏离了官道,不是沼泽就是森林,碰见个生猛野兽 ,虎熊豺狼啥的就要交粮本了。而且东北气候苦寒,就算不被野兽吃掉,很可能也会冻死。
现在宁古塔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胜地 ,但是历史穿越几百年,有几个人知道在当时这片林海雪原出现过这一幕幕的残忍而冰冷的故事呢?
宁古塔是清政府老祖先居住的地方,是满语的音译 。它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 ,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地靠日本海 ,旧属吉林管辖,是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的礼品都在这里周转登记。清朝上至官员下至黎民百姓如果犯了罪 ,大都被流放到宁古塔,轻则十年,重则永世不得入关 。
宁古塔并不是塔,怎么有了这么个名字?宁古塔这个名字源自宁古台 ,满语译成汉语意思是?六个?,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爹和自己的亲兄弟共6人曾在此居住,清称他们的驻地为宁古塔贝勒 ,简称宁古塔,从此这个名字沿用下来。
宁古塔有新旧两座城,二城相距25千米 ,旧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康熙五年(1666)迁到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称为新城 。
从顺治开始宁古塔成为清朝流放犯人的地方。清朝很多的文人学子因文字狱或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例如:清朝著名诗人吴兆骞在顺治帝十四年因科考案,被仇人诬陷 ,蒙冤被判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23年,另外还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 ,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庭,浙江扬越、杨宾父子,佛学家函可 ,文人张缙彦等等。他们跪拜?谢主隆恩?后接过?流放宁古塔?的圣旨,带着冤屈,肩扛沉重的伽号 ,步履艰难,长途跋涉千万里,走向满人的发源地 ,走向思归的梦乡?宁古塔 。
清廷之所以要把犯人流放到这里,一方面因为从京师到这里路途曲折遥远约七 、八千里,宁古塔条件艰苦 ,能让犯人吃尽苦头;另一方面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老家,让这些犯人为他们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和聪明才智,两全其美。
古代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清代所有人都认为这里是人间地狱 ,甚至做梦梦到这三个字就会从噩梦中惊醒,大汗淋漓。甚至有好多人一听到要流放到宁古塔,马上就自尽了。
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述,宁古塔几乎不是人呆的地方 ,犯人大都在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有些人饿昏了,刚倒在地上 ,当地人就冲上去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人不多 。方拱干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 ,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犯人即最难以忍受的是这里的严寒,此地以苦寒著称,吴兆骞在宁古塔写给其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八月中旬即下大雪 ,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被流放到这里并在此生活过的张缙彦亲身经历的宁古塔生活 。
1661年3月2日步行出发,他带着大量图书还有十名歌姬 ,书是他存活的精神。5 月11日至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海林)。他说,步行大概有万里,从辽东沈阳出阴沟关,行走道路经过了十八道山岭 ,十八条江河,但他不知道这些山水的名称,问当地人也无人能说出 。等路过过百余座山岭 ,百余条江河,也没有一人能说出这些山、水的名称。可见这地方在当时有多偏僻。
宁古塔这个地方是深山荒僻的山谷,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山和原始森林 。那里古木参天 ,遮天蔽日,大森林里数千里看不见太阳、月亮。狮子 、老虎、狼等各种野兽出没。所幸,流人到宁古塔各旗 ,都分给住房、耕牛和土地 。
精神生活
他们这些文人历经了人生的浩劫,一路上的思索人生,到了目的地后 ,他们给苦难的生活逐步上了色彩。张缙彦和方拱乾 、张缙彦、钱威、姚琢之 、钱志熙、等被流放的人?朝夕相对,欢若一家?,发起黑龙江第一个诗社----?七子之会?(亦名?七子诗会?)每月都在一块聚会,分派题目 ,限定韵律,作诗唱和,其乐融融。在这里远离朝廷 ,舞文弄墨倒也自由。在这里见上级一般不再随朝廷礼仪,多数随本地民间的礼仪,而且减少繁冗文书 。
偶尔有体育活动 ,春秋两季在城南举行大阅兵,进行骑马射箭比赛,大年正月初一悬挂弓箭于城门用以警备。
他们帮助当地人利用天然条件建造房屋。他们的住房用夯土垒墙 ,伐木做房顶,上面用厚厚的茅草覆盖 。周围种有少量的农作物。吃的主要以打猎为主。张缙彦等一些流民教当地人种植稷、麦、粟 、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 ,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满族人会采集花瓣做玫瑰糖,及香水等特产赠送给他们。
清?宁古塔旧城城东景象及方拱乾茅屋
今天的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街古城村,在当时 ,那里的居民只寥寥数家。在风雪交加的严冬,他们穿麻布、兽皮,到河里敲碎薄冰舀水 。秋冬坐卧火炕 ,严寒让他们不敢下炕。快没东西吃了,就出猎。有时冒雪爬山,捕鹿、狐狸 、山鸡等当食物 。
当地人过的是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 ,住草房子、大多穿兽皮做的鞋子,后来逐步改善。
他们刚开始要到数百里甚至千里外的其它部落去换生活用品。例如,柳河(海浪河)到沈阳一千五百里 ,去朝鲜六百里,那里的居民用布匹换日用品。当政的章京又建成加木栅城垣于外,方四五华里,开有四门,设立集市场地,叫人贸易方便了当地居民 ,大家开始重视文化和学习,风气渐好 。
各层人士团结互助
张缙彦说:?被流放到这里的人,几乎各地的都有,多为吴、越 、闽、广、齐 、楚、梁、秦 、燕、赵之人?。在那里看到的是 ,徙宁的士人,他们立场不一,什么身份的人都有 ,有顺民,有遗民,有曾经的朝廷大员 ,有民间的反对派,由于同病相怜,大家大都相处得极好。
在这里大家各显神通 ,会耕作技术的教人种地,例如杨越传播耕作技术,并教人改?掘地为屋?为?破木为屋? ,他还教人经商,他刚到宁古塔,没有饭吃,那就把自己随身带的物品摆摊销售和当地人换粮食 ,夫妻二人还开了一座糕饼铺做绍兴风味小吃,食客满座,他把技术毫无保留传给当地人 。教会他们做各种生意 ,宁古塔城逐渐繁荣,成了很大的集市。在当时书最贵,一本书可以换一头牛。
佛学家传授佛法;
文人写书授课;
一些文人写书让大家了解周边地理风貌等 ,例如方拱乾著《宁古塔志》 。著名诗人吴兆骞利用自己的特长办在自己家办学校义务收徒,第一个教的是宁古塔第一个流人陈嘉猷的长子陈光召。后来巴海将军聘用吴兆骞当自己两个儿子的家庭老师。
宁古塔的官吏和当地百姓十分敬重读书人 。从大将军到副都统、协领、佐领大都与这些文人交结为友好,流人可以不当差 ,不纳粮,生活困难时,还能得到救济;流人们常常是官吏们的座上客 ,经常陪宴 、陪饮,感情深厚。
披甲人是什么人?
这里的披甲人是清朝的士兵,他们是归降清朝的人,地位低于普通的八旗兵 ,民族不一。分为马甲(骑兵)和步甲(步兵) 披甲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 。所以,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他们平时耕田打猎 ,战时披甲上阵,他们有些人还是围猎高手,一个人能杀死一只猛兽。
清王朝为了稳定军心 ,会经常将一些流放到这里的人或其家属赏赐给这些人当家奴。所以这些流人的地位就变的更加低下,有些人听到?流放宁古塔?而自杀,原因多是为此。
但是对于上述的那些文人 ,那里的官吏和披甲人是不会让他们为奴的,反而很敬重他们,把他们当好友 。一般的披甲人都很善待流人 ,如果有流人逃跑他们也不会去追赶,更不会告官,如果没有逃掉又返回来,他们会帮助这些逃跑的流人 ,说他们是回来自首的,以减轻他们的罪责。
每当沙俄来侵犯中国边境,披甲人和流人会团结起来联手击退沙俄士兵。
披甲人和流人将中原文明的种子播种在宁古塔 ,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繁荣了宁古塔的经济,促进了民族融合 ,守卫了一方边境 。
参考资料:
《宁古塔山水记》《宁古塔纪略》《清史稿》关于“披甲人到底多可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weiren]投稿,不代表蝶硕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iyifang.cn/news/200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蝶硕号的签约作者“weiren”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披甲人到底多可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披甲人到底多可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在众多的清宫戏中经...
文章不错《披甲人到底多可怕》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