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解释对消费者选择排序时为什么并不需要技术效用的假定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解释对消费者选择排序时为什么并不需要技术效用的假定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你说的技术效用应该是基数效用的概念吧。
基数效用的核心假设是每一种效用水平都可以用具体的数值来表示。基于这样的假定,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取决于两个条件:
预算约束:钱要花完; p1x1+p2x2=I
在均衡处 ,每一分钱在任何商品上能够获得的效用相等 。MU1/p1=MU2/p2.
通常如果只有两种商品,利用这两个联立就能够得到结果。
但是基数效用理论的核心是无法解释数字本身的合理性。比如你消费量分别为x和y,如果你设定为u=x*y ,但是为什么不是u=2*x*y呢 。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效用函数u,我们完全可以用一个u的单调增函数来表示同样的消费者选择行为。因此,逐渐遭到摒弃。
采用序数效用理论 ,则不再需要消费数量与效用之间的严格一一对应函数关系。而只要默认几种基本的偏好公理存在即可同样推导出一样的结论 。也就是不再需要具体的函数形式了。
在初等经济学中,我们利用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来大致说明。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的时候能够得到消费者均衡 。均衡点满足的条件依然是:
p1x1+p2x2=I & MU1/p1=MU2/p2因此,序数效用可以更一般地说明消费者选择问题。
希望这是你想要的答案!
消费者效用理论: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三)
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
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两者用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后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一、基数效用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 、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欲望——消费的动机;满足——消费的结果;效用——满足程度的度量.
效用——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标.
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1、是中性的
2 、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二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l块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一块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
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
1、
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 、
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
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区别
消费者是市场主体之一 ,消费者在消费商品的过程中,对商品是否感到满意?对商品优劣如何判断?对不同的商品如何做出选择?对于这些问题,微观经济学从消费者行为出发进行了分析 ,这就是消费者行为理论即效用论的内容。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效用?效用是商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也可说是人对商品的满足程度 ,是人们评价商品满意程度的心理指标 。效用评价方法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是把效用进行量化,效用的大小都有具体的数值,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分析消费者的效用变化规律。得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消费者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 ,这种状态就叫做消费者均衡 。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无法用数值准确度量的,只能比较消费者偏爱的程度。它用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的等级和顺序,用预算线表示消费者购买不同商品的成本组合,既定的预算线必然会有一条无差异曲线和它相切 ,这个切点就是消费者均衡。均衡的条件是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价格之比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一、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
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西方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法之一,其中的“边际”概念又是最重要的基本概念 ,所以,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边际”的概念。边际量的一般意义是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也就是因变量的变化量与自变量的变化量之比 ,在数学上的意义就是函数的导数。
边际效用就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这里自变量是消费的数量,因变量是效用量 ,自变量的变化量是按计量来表示的最小数量,称为一单位,因变量的变化量就是最后的效用与初始的效用的差值 ,即增量部分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增加商品的消费数量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逐步减小的,也就是自变量按照单位数量增加,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是递减的。
货币也是商品 ,消费者购买商品是用货币的效用去交换商品的效用。货币的边际效用是每增加一元钱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量的增量,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 。
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消费者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不同商品所获得的最大效用 ,或者说是消费者把有限的收入如何分配购买不同的商品,实现最大效用的均衡条件是什么?在收入固定,价格已知的情况下 ,实现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2、消费者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我们用反证方法来说明均衡是如何实现的。我们知道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各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我们用两个商品为例,先假设它们不相等 ,且商品1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大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在这个条件下,同样一元钱在购买商品1时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大于商品2 ,消费者就会增加商品1的购买,减少商品2的购买,使总效用增加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我们知道,增加商品1的购买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在慢慢减少的 ,而减少商品2的购买使得商品2的边际效用逐步增加,最终使得在商品1和商品2的购买数量上达到均衡条件,即商品1的边际效用和价格之比等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再假设商品1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小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 ,这时,同样一元钱购买商品1的边际效用小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消费者会减少商品1的够买数量 ,增加商品2的数量,因为减少商品1的够买数量所导致的商品1的边际效用的减少量小于增加商品2的购买量所得的商品2的增加量,这样 ,总效用是增加的,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商品1的边际效用会随着商品1的购买数量的减少而不断增加 ,商品2的边际效用会随着购买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直到总效用达到最大值,均衡条件即两个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满足为止。
为什么会实现消费者均衡呢?这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在收入一定 ,价格已知的情况下,边际效用递减的作用使得不同商品随着消费数量的变化,其边际效用发生着反向变动 ,从而能够使均衡条件形成 。
现实生活中边际效用递减的例子很多,对同一种商品的重复消费会导致边际效用递减,例如 ,吃第一个龙虾的满足程度是最大的,这时的边际效用也是最大的,吃第二个、第三个及后续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对边际效用分析法总结一下:基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 ,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解释了需求曲线右向下方倾斜的原因 ,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满足最大效用的价格和需求量的组合。
二 、序数效用论--边际替代率分析法
?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无法用数值准确度量的,只能比较消费者偏爱的程度 。比如,对于A和B两个商品的组合,若消费者对A的偏好程度大于对B的偏好程度 ,就可以说A组合的效用水平大于B组合。
1、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 序数效用论用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偏好的程度,它是偏爱程度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或者说 ,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在维持总效用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在维持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连续增加一单位的这种商品的消费所需要放弃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
预算线是消费者收入和价格一定的条件下 ,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的不同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消费者均衡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在均衡点相切的状态。消费者均衡条件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 。
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这个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
替代效应是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向的变动 ,替代效应不改变效用水平,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都是反方向变动。如商品1的价格下降了,商品1的价格相对于商品2的价格变便宜了 ,消费者会增加商品1的购买数量而减少商品2的购买数量 。
再来看收入效应,比如商品1价格下降了,虽然货币收入没有变化,但现在货币的购买能力增强了 ,相当于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消费者会改变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从而达到新的效用水平。正常物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动 ,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
2、序数论者是如何解释消费者均衡的
序数论者是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起来解释消费者均衡的,既定的预算线必然会有一条无差异曲线和它相切,这个切点就是消费者均衡 。假定无差异曲线是商品1和商品2的组合 ,那么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1的价格与商品2的价格之比。
这个均衡条件有什么经济含义?或者说,为什么是上述均衡条件成立时,消费者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呢?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 ,当边际替代率大于价格之比时,同样一元钱,减少一个单位商品2的购买 ,所增加的商品1的购买数量小于1,在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消费者节约了成本,于是 ,理性消费者会用商品1去替代商品2,增加购买商品1的数量,减少购买商品2的数量 ,使总效应增加。这是组合点会从左上向右下运行,到达均衡点 。
另一方面,当边际替代率小于价格之比时 ,同样一元钱,减少一个单位商品2的购买,所增加的商品1的购买数量大于1 ,在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消费者增加了成本,于是 ,理性消费者会用商品2去替代商品1,增加商品2的购买,减少商品1的购买数量,这是组合点会从右下向左上运行 ,到达均衡点。
为什么能用这一理论解释消费者均衡呢?其原因是边际替代率递减的规律起了作用,而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是消费者的编好随着购买商品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历史上在1845年爱尔兰发生了灾荒,土豆的价格上升 ,但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这一现象被英国人吉芬发现,微观经济学称这类现象为“吉芬难题 ” ,把这类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的特殊商品称为“吉芬物品”。出现“吉芬难题”是什么原因呢?其原因就是吉芬物品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使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 。
在19世纪中叶的爱尔兰,购买土豆的消费支出在大多数贫困家庭的收入中占比较大 ,当土豆的价格上涨时,贫困家庭的实际收入相对大幅下降,在这种情况下 ,变得更穷的人们不得不大量地增加对劣等物品土豆的购买,这样形成的收入效应就超过了替代效应,造成了土豆需求量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的特殊现象。
总结一下边际替代率分析法:序数效用的评价主要是评价消费者的偏好程度,由此总结出了边际替代率递减的规律 ,在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时,运用了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得到了均衡条件就是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 ,此时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个商品的价格之比。
一 、假设不同
1、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 。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所获得的效用值。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
2、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所获得的 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仅可以用序数来表示 。效用的大小及特征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
二 、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
1、基数效用论使用 MU 即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作为工具。
2、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 。
三 、均衡条件的表达不同?
1、基数效用论使用的表达式为是 MU i /P i =λ?
2、序数效用论则表达为 MRSxy=MUx/MU Y =P X /P Y
? 扩展资料:
一 、基数效用论的缺陷
1、基数效用论者认为 ,效用可以用“效用单位 ”来衡量,但是,他们既没有也不可能回答一个“效用单位”是多大的问题。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者分析需求曲线形状的最重要的根据 ,但是,这个规律取决于人们的心理感受,很难得到验证。
3 、需求曲线的背后其实是人们之间的边际效用的互相比较 ,这更不具说服力 。
4、基数效用论隐含着收入的平均分配。
二、序数效用论的缺陷
1 、形式上改变了,实质上相同。
2、不同类别的欲望,难有相应的商品替代。
3、消费者难以对多种商品组合加以判断 。
4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不能保证。
5、价格不进入序数论的效用函数,但违背事实。
百度百科-基数效用论
百度百科-序数效用论
关于“解释对消费者选择排序时为什么并不需要技术效用的假定”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luchi]投稿,不代表蝶硕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iyifang.cn/news/66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蝶硕号的签约作者“luchi”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解释对消费者选择排序时为什么并不需要技术效用的假定”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解释对消费者选择排序时为什么并不需要技术效用的假定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文章不错《解释对消费者选择排序时为什么并不需要技术效用的假定》内容很有帮助